English

千秋创意留与后人评说

2000-01-01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本报讯(记者 庞永厚) “大风泱泱,大潮滂滂。洪水图腾蛟龙,烈火涅凤凰。文明圣火,千古未绝者,唯我无双;和天地并存,与日月同光……世纪交汇,万众景仰;共襄盛举,建坛流芳;昭示后代,永世莫忘”。

朱相远教授为中华世纪坛撰写的这篇序言,浓缩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几度兴衰荣辱的沧桑巨变,道出了所有炎黄子孙期待民族伟大复兴的心愿。在盛大的世纪庆典前夕,记者采访了这位中华世纪坛最初创意者。

“利用千年交汇之际,再现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和历史,纪念先人,教育后人,坚持优良传统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,这就是中华世纪坛的最初创意。称之为坛,含有弘扬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意义,但其总体已完全区别于古门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,而被赋予了现代的内涵、风格与韵味,具有强烈的时代感。”

朱教授强调,中华民族精神传统中,有两个重要精神支柱,这就是《易经》中说的“天行乾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”第一句话,讲的是“乾”,说天体是永恒运动着的,从不停息,要求我们像天体一样,毕生努力向上,不断进取。第二句话讲的是“坤”,说大地能包容万物,和睦相处,要求我们像大地一样,胸怀宽广,能容纳不同意见,以和为贵。世纪坛的主体建筑,就是以乾和坤的组合来演绎这两个精神支柱:直径为47米的乾体不停转动,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,意蕴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,永不停息。直径达81米的坤体包围在乾体外侧,并由下向上逐渐收小,象征中华民族体谅包容、厚德载物的气量。

“人类文明有好几个源头,如古埃及文明、巴比伦文明、印度文明,但世上唯一绵延至今而从未间断的,只有中华文明,这是全球学者的共识。”朱教授如是说。“我们采用一条青铜甬道,来表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,在近300米的甬道上,刻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录。‘信步三百朱甬道,阅历五千年沧桑’。人们顺道边走边读这部中华民族的‘大家谱’,会产生心灵的震撼,为作为一个中国人而自豪。”

朱教授介绍,根据法国人口研究所的推算,中华民族已故去的先人,共约有160亿位。“祖先崇拜”是东方文化的一大特色,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表现形式。世纪坛入口处,建有960平方米的圣火广场,其面积正好为国土面积的百亿分之一。圣火点燃后,任凭风吹雨打,终年不熄,代代相传。当我们走近圣火时,面对来自远古的熊熊火焰,就可感受到160亿位先人的在天之灵。每当人们来此凭吊,心中就会涌起一种崇高的情感和无穷的精神力量。

12月31日,盛大的世纪庆典在这里举行,中国人民怀着民族复兴的宏图大志,豪情满怀地与新千年相拥。“登坛远眺:前有古人,星光灿烂;后有来者,群英堂堂……立民主,兴文明,求统一,图富强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定将舒天昭辉,磅礴东方。”

“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对民族应尽的义务,世纪坛创意的客观效果如何,就留给后人评说吧。”当记者向朱教授表示敬意时,朱教授只是这样淡淡地说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